关于Qwen3-235B-A22B在文学创作中“思维链”模式对输出风格影响的观察与建议

#33
by yxcl6874 - opened

尊敬的模型开发者团队:
我近期在使用贵团队研发的Qwen/Qwen3-235B-A22B进行文学创作时,观察到一个有趣的现象:模型的“思维链”(Chain of Thought, CoT)启用与否,会显著影响最终生成文本的写作风格,尤其是在创意写作领域。我提出的任务:创作一篇克苏鲁修仙小说的第一章,2000字左右。/不要思考。创作一篇克苏鲁修仙小说的第一章,2000字左右。

核心现象描述:

  • “不开思维链”(直接创作)模式:

    • 风格特点: 文本风格更接近常见的类型小说,语言自然流畅,叙事直接,易于阅读。不会有过多刻意的修辞和雕琢感。
    • 示例: 开篇如“夜风如刀,卷着黄沙掠过荒芜的戈壁。苏明站在一座半塌的山洞前,手中握着一盏昏黄的油灯...” 整体叙事平实,符合常规小说阅读习惯。
  • “开启思维链”(先思考后创作)模式:

    • 风格特点: 正文部分(即便思维链本身的语言是分析性的)倾向于使用大量华丽、奇崛的辞藻,意象密集,细节刻画有时显得过度,整体风格强烈甚至“用力过猛”,容易产生“堆砌辞藻”或“故弄玄虚”之感。
    • 示例: 开篇如“血月当空时,我的丹丸在青铜鼎炉里发出了第一声啼哭。” 后续充满了诸如“炉底青焰骤然转紫,那些镌刻在鼎壁上的《玉枢宝经》篆文竟如活物般游动起来”、“丹田处突然传来骨骼错位的剧痛,仿佛有什么东西正从尾椎向上撕咬”、“天空中的血月终于完成了最后的盈满。月光穿透护山大阵的瞬间,我听见自己骨骼传来清脆的碎裂声——那些沉寂二十年的丹毒,此刻正在我的骨髓里绽放出深海菌丝般的荧蓝光芒。”等极度风格化的描写。
      该现象对文学创作的影响:
  • 风格选择的两难: 用户可能希望利用思维链进行复杂的剧情规划和逻辑梳理,但其后生成的正文风格并非总是符合创作初衷(例如,用户可能想要一个逻辑严谨但文风朴素的故事)。

  • 自然度的损失: “开思维链”模式下的正文,虽然可能在某些方面(如氛围营造)表现突出,但有时会牺牲叙事的自然流畅性,显得不够“接地气”。

  • 预期与结果的偏差: 用户在思维链中看到的是清晰的规划,但最终得到的正文可能因风格问题而与预期产生较大偏差,导致可用性下降。

    我的一个有趣发现作为补充:

  • 如果我将模型“开启思维链”时生成的思维链文本复制出来,然后在新的对话中,将这段思维链文本作为创作要求的一部分(比如作为故事大纲或风格参考),并明确指示模型“不要思考,直接创作”,最终得到的文章风格反而会比较自然,不会像“开启思维链并让其自由创作”时那样矫饰。这似乎表明,思维链的“规划功能”和“影响最终输出风格”的机制之间,可能存在某种可以被引导或分离的联系。

    建议与期待:

  • 探究机制: 希望开发者能关注并研究“思维链”模式对下游文本生成风格产生显著影响的具体内部机制。

  • 风格与规划的解耦: 考虑是否能在模型设计中,让用户在享受思维链带来的规划便利的同时,能更自由地控制或选择最终输出文本的风格,例如允许模型按照思维链的规划,但以“直接创作”模式下的自然风格来产出正文。

  • 提升可控性: 提供更精细化的风格控制选项,使用户能够引导模型即便在“思考”后,也能生成符合其特定审美偏好的文本。
    我相信,解决或优化这一现象,将能极大提升大语言模型在文学创作等创意领域的实用性和用户体验。

    感谢你们的辛勤付出,期待模型越来越好!

Sign up or log in to comment